習近平法治思想的實踐邏輯、理論邏輯和歷史邏輯
文章從實踐、理論和歷史三個維度,學理化闡發了習近平法治思想形成的基本規律與發展歷程,分析了習近平法治思想豐富內涵的中國價值和世界意義,揭示了習近平法治思想在人類法治思想史上的杰出貢獻。文章以強烈的學術創新性引領了習近平法治思想的研究闡釋,是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法理學的標志性研究成果。
世界歷史與中國道路的百年探索
文章緊扣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與中國現代化百年探索史的重大課題,從世界歷史的宏闊視野觀照百年中國道路的價值,探討了中國式現代化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相一致的歷史進程及其規律,學理化地分析了中國道路百年探索的世界意義,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一種“新文明類型”的獨到見解,是將政治話語轉化為學術話語的典范之作。
中國式現代化和新發展社會學
文章以大量經驗事實為依據,從社會學角度對中國式現代化的獨有特點進行了系統分析,并基于中國經驗,提煉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理論認識,提出了“新發展社會學”的主張,深化了學術界關于“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理論研究,是構建中國特色社會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重要收獲。
中國宏觀經濟韌性測度——基于系統性風險的視角
文章基于近30年來中國經濟在歷次金融危機中展現出的應對能力,通過合成金融市場價格指數、測度金融市場系統性風險、估計時變脈沖響應函數,構建包含風險吸收強度和風險吸收持續期雙維度的中國宏觀經濟韌性測度模型,為深入理解和有效提升我國宏觀經濟韌性,提供了一種新的分析思路和有益借鑒。
新時代國家安全學論綱
文章立足總體國家安全觀,統籌分析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運用國際政治經濟學的理論與方法,闡述了國家安全學領域的重要概念、命題及其背后的演進邏輯,為中國的國家安全治理提出了具有戰略性的政策建議,為新時代國家安全學的構建與發展提供了具有原創性的理論框架。
“漢語哲學”論綱:本源思想、論域與方法
文章對漢語表達的思想是否哲學、能否進入世界哲學之林等問題進行了宏觀思考,把中國思想中具有普遍性的哲學要素呈現出來。讓哲學講漢語是幾代中國哲人為之奮斗的理想,“漢語哲學”的構建,體現為達此理想的重要探索。文章提出了一種未必被普遍接受、但卻富有啟發性和原創意義的哲學圖景和方法。
構建中國特色政治學:學科、學術與話語——以政治學恢復重建歷程為例
文章系統闡釋了構建中國特色政治學的學術理據與現實訴求,展示了恢復重建40年來中國政治學學科構建、學術構建與話語構建的豐富內涵,揭示了構建中國特色政治學、發展政治學中國學派的學術價值,貢獻了融通學術性與政治性價值的研究范例,對于發展自覺、自主與自信的中國政治學具有重要的引領意義。
論北朝隋唐的土地法規與土地制度
文章依據唯物史觀基本原理,在辨析大量新史料、新成果的基礎上,對北朝隋唐土地法規與土地制度進行動態辨析,提出北魏、北齊根據民族差異,實施《田令》時采用“雙軌制”,認為漢唐間無論土地法規與管理制度如何變化,但土地制度始終以私有制為主。文章以扎實的史料分析和深刻創見,令人信服地確證了馬克思主義社會形態理論的科學性及對中國歷史的契合性,是研究中國古代土地所有制的最新成果。
再論強制闡釋
文章在作者提出的“強制闡釋論”基礎上,對闡釋的有效性進行了更系統、成熟的思考和辨析。文章綜合運用現代哲學、心理學成果,借鑒中國傳統學術資源,以跨學科思維方式會通古今中外,突破了西方闡釋學理論的固有邊界,對闡釋問題進行了精妙而富有原創性的理論構建,對推動中國闡釋學的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